几个月前开始的外卖大战,从我忍不住解锁豆瓣APP的那一天,入侵了我的生活。
“怎么点单最划算?”
“这张优惠券是哪儿抢到的?”
“怎么凑单实付最低?”
“返利从哪儿获取?”
我开始在豆瓣、小红书等平台搜寻各种优惠与活动,加了数个羊毛号的微信群。
不仅是外卖。
要是能刷到一张耳机优惠券,那只要几十块就可以买到降噪耳机了!
我每时每刻在七八个APP之间跳跃,扫过网友的贴文,无数次确认这一次的优惠券是螺蛳粉、洗发水,还是我想要的耳机。
我倚在读书靠枕上,伸缩着大拇指,将那些有用没用的信息灌入大脑,任由我的心情随着抢券成败的结果起伏。
手机断舍离的实践计划全面崩溃,我的入睡时间从十点坠入深夜凌晨。
我不用再吸油烟了,吃着三元皇堡,划着手机,无色无味的硝烟成为一团脑雾。
我也有段时间没写博文了。
手机是一个时间搅拌器,从我第一次拥有智能机的那一天,我就没能逃离这个旋涡。
我和身边的亲友们被均匀的抛洒在海面上,各自旋转。
“草!我被羊毛号骗人头了。”
我向好友发了微信。
“我马上就要提现了,求你点下帮帮我!”
好友让我砍一刀。
我被羊毛号骗人头了,点进去就一定会为他助力。
但我抽中了黄金,一等奖,只要0.01元!
可那只是薄薄的一张金箔。
我的兴奋也就薄薄的一页,立马就翻篇了。
翻个身,还好吃过的汉堡还在,它藏在我的肚子里,晃悠了一下。
我紧抓着羊尾巴,小卷毛缠在我的指尖,羊跑进圈里,把我也关在里面。
狡猾的商人抛出金灿灿的芝麻当做诱饵,他们知道我会为闪亮的东西热血沸腾。
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只要按下这个按钮,我就成了迎向豌豆炮的僵尸,为了那颗脑子,胳膊腿掉一地也在所不惜。
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。
你为什么会买三块钱的皇堡?
为什么会花一整夜去寻找那50块的优惠券?
因为和原价相比,太值了不是吗?
只要精妙的设置对比,人的选择就能被操控。
二十元的皇堡,现在只卖三元,你选哪一个?
一个有点占地方的微波炉和一个比你手小些的蓝牙鼠标都在打折,你只能买一个。
等一下,你说这怎么能放在一起比?
人们喜欢比较事物,也喜欢避免比较他们难以比较的事物。
只要有了优惠券,就有实在可见的减免,可以用腿毛做决定:三元的皇堡。
但得到优惠券的机会成本是什么?
你刷新了多少次屏幕?加了几个微信群?拉了多少人头?
你原本要看的书和动画准备什么时候看?
你冰箱里的新鲜蔬菜蛋奶好像很久都没有碰过了。
你打算吃点什么抚平被弱智发言气到的脆弱心灵?
想要做出这种比较,是需要体会和练习的。
你要远离刺激,回到自己,靠近自己身体与心灵的感受,才算是经过考量。
A是三元的皇堡
B是抢优惠券这个行为的机会成本
-A是皇堡的原价
Tip
优惠券不是诱饵,原价的那个“锚点”才是诱饵。
当如此明显的诱饵在A的下方时,AB之间的抉择就那么重要了。
我要如何做出抉择?壮士断腕卸载app,还是祈祷这场大战能快点结束,在这之前都蹲在羊圈里啃羊毛?
目前我能做的,或许是选择唯一的活动来参与,防止损失厌恶的强烈痛苦,同时拯救我的其余时间。
本文引用的图片来自《怪诞行为学》这本书,同时这本书被收入“睡前读物推荐”。
可在zlibrary上下载